根據聯邦勞工部本月初出爐的統計數據,6月全美共增加19.5萬多個工作機會,失業率卻仍舊維持在7.6%的水平。雖然種種跡象表明,美國經濟正在緩慢恢復中,但就業市場的現實依然不容樂觀。
在此之前,華爾街的經濟專家們熱切期待6月的工作機會能增至16.5萬個,這樣2013年的經濟恢復就算還有指望。雖然現在的工作機會比原先期望的增加還多,但是失業率卻依然維持在4月、5月的水平。
就業市場真實發生的故事也反映出美國普通民眾對經濟恢復信心不足。昆頓·麥克雷擁有藝術碩士學位和文學學士學位,卻不得不屈就在一所課外輔導學校做補習教師,時薪是每小時30美元。有時為了生活,他甚至不得不接受時薪12美元的工作。他已經10年沒有健康保險,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一份穩定的有健康保險的工作。
昆頓·麥克雷只是眾多人文藝術專業人士就業遭遇的一個縮影,據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藝術學校人事部經理表示,他每天接到求職信多達20多封,其中不乏知名藝術學校的畢業生,去競爭一份低薪的補習學校的教職。
其實,就連普遍看好的工程專業也并非工作就有保證。擁有電子工程學碩士學位的李剛,雖然是美國公民,也同樣在前一段的經濟蕭條中失去工作,為此他還特地“海歸”中國,不過因為生活、工作等諸多原因再次返美。當認清目前就業市場的現狀后,他不得不降低原來的期望值,即使較低的薪水也接受,目的無非是能夠有份工作,以期待經濟進一步復蘇。李剛表示,現實情況不容樂觀,他覺得能有工作已經很不錯了,眼看以前那些老同事失業,家中還有正上大學的孩子,真不知道他們將如何熬過。
當然也并不是每個人的情況都悲觀,里奧·卓(Leo Cho)畢業于經濟系不久,就在?怂闺娨暪菊业焦ぷ。他總結找工作的經驗是,不在于取得什么學位,更不在于分數,找工作的關鍵是認識什么人。里奧·卓表示,因為朋友就在?怂构旧习,他的履歷表經由朋友推薦放在老板的辦公桌上,面談3小時之后他就被錄用了,且薪資相當不錯。他提醒依然在校的學生們,在大學期間就要廣結人脈,不要只做爸爸媽媽的“乖寶寶”,否則一旦進入社會,會不適應激烈競爭的環境。
就職于電腦行業的李小為在大多數人失去工作的時候,在硅谷一家電腦游戲公司找到高薪工作,不僅如此,公司還支付他全家從南加州搬到北加州的全部費用。在經濟蕭條中,娛樂業卻一枝獨秀,相比旅游等花費較高的娛樂休閑支出,電腦游戲和電影相對來說,算是花費比較低的。且嚴酷的現實讓人們更愿意在虛幻的世界中得到心理安慰,電腦游戲娛樂業的發展必然帶動了這個行業的就業機會。
經濟恢復的重要關鍵是制造業就業機會,這一向被經濟學家視為經濟恢復的“晴雨表”。但有經濟學家表示,即便工作機會增多,稅率的增加等因素也影響了美國經濟恢復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