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歷時多年考證認為,“鏡泊湖連環戰”首戰“墻縫戰斗”,以共產黨員為骨干的補充團700人利用極其特殊的有利地形和日軍驕狂心態,以手榴彈為主要武器,殲滅日軍數千
研究者認為,“鏡泊湖連環戰”,中共地下黨領導的部隊和義勇軍等抗戰力量5戰4勝,基本殲滅了日本關東軍天野旅團7000人,是堪比“平型關大捷”的“抗戰頂端大捷”
因年代久遠,還有一些謎團未解,存在一定爭議。專家建議成立高層次聯合調查考證組,還原歷史真相
提起“抗戰頂端大捷”,人們往往想到林彪指揮的八路軍“平型關大捷”。最近,經過國內多位專家學者歷時多年考證認為:1932年3月由共產黨員李延祿(后任東北抗聯四軍軍長)直接指揮的“鏡泊湖連環戰”,是東北也是全國“抗戰頂端大捷”。
此戰發生于1932年3月13日至27日,在東北東部的鏡泊湖地區。在東西100里、南北300里的深山野嶺里,李延祿調動中共地下黨領導的部隊和義勇軍等,先后部署5次伏擊,5戰4勝,基本殲滅了日本關東軍天野旅團7000人。特別是頂端戰“墻縫”戰斗,以地下共產黨員為骨干的補充團700人利用有利地形和日軍驕狂心態,以手榴彈為主要武器,在10小時戰斗中斃傷日軍3500人以上,而自己只犧牲7人,從而創造了自“九一八事變”以來日軍傷亡人數最多、我方損失最小的戰斗記錄,也為鏡泊湖連環戰取得了首戰和決定性的勝利,徹底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愛國獵戶“帶”日軍進入伏擊圈,救國軍利用有利地形打殲滅戰
【700:7000——我軍躲在山坡高處的巨巖后面,以手榴彈為主要武器,戰斗持續10個小時,以傷亡7人的代價,斃傷日軍至少3500人】
2014年,曾在中國社科院工作的李丹鋼副研究員和吉林省退休干部李剛經過8年考證研究,出版了《中國抗日戰爭鏡泊湖大捷之謎》(以下簡稱《鏡泊湖大捷之謎》)。
據該書的翔實考證和記者采訪的多位知情人、研究者和專家,還原了“鏡泊湖連環戰”的歷史真相。
“九一八”事變后,駐吉林省的東北軍王德林營長率全營500余名官兵起義抗日,中共派王德林舊友、共產黨員李延祿去幫助他,并擔任王任總司令的“國民救國軍”參謀長。李延祿在軍中建立了由我黨秘密領導的700人的補充團并兼任團長(孟涇清任地下黨書記)。國民救國軍1932年2月連克敦化、額穆和蛟河三縣,隊伍壯大到5000人,聲震遠近,引起日軍恐慌。關東軍司令部急調天野第十五旅團等部,從敦化向鏡泊湖進行“征討”。
天野少將是關東軍第二師團的旅團長。在侵占軍事要塞沈陽市、吉林省會吉林市、黑龍江省會齊齊哈爾市,以及侵占哈爾濱特別市等軍事行動中,天野旅團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是“九一八”侵略東北的急先鋒。
日軍兵分兩路,以“北隔南攻”戰略,對國民救國軍發動鉗形攻勢。北面,以一個大隊左右兵力占領海林、寧安,阻隔吉東的抗日救國軍與北滿的李杜自衛軍聯合作戰;南面,同混合第八旅團主力共同集結到敦化,組建號稱萬人的天野部隊,意圖一舉消滅活動在鏡泊湖南湖頭一帶的王德林救國軍,然后從南向北,占領整個“吉東”(吉林省東部)。
大敵當前,李延祿說服王德林,利用鏡泊湖一帶的有利地形和日軍的驕狂心理,在“墻縫”一帶伏擊日軍。他們用20匹馬往返多次,把救國軍全部庫存的手榴彈運到伏擊地點。
1932年3月13日清晨,當地愛國獵戶陳文起為日軍“帶路”,將日軍誘入我軍埋伏圈,李延祿率700名補充團官兵隨即打響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