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能左右身體免疫功能,醫生懷疑患者得“絕癥”時應格外小心溝通
★患者的恐慌可被藥丸的顏色、醫生的制服和所說的話、病房的樣式觸發
“下降頭”是流傳于東南亞民間的邪術,據說對一個人實施“降頭術”可達到制服或者殺害的目的。這是迷信的無稽之談,但在醫療中經常出現類似“降頭”的現象:醫生告訴患者得了絕癥,最多只能再活幾年或者幾個月,患者如受五雷轟頂,病情急轉直下,大多“按期”病逝——詭異的是,少數人死后才證實醫生診斷錯 誤,死因無法用“絕癥”來解釋。醫生的“降頭”其實是“反安慰劑效應”的表現,人體的“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網絡”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反安慰劑效應:假治療產生的不良反應
你也許聽說過“安慰劑效應”,指的是在醫學臨床試驗中,人們以為自己服用了具有某種療效的新藥,或者接受了某種治療手術,之后產生了療效反應,但其實那 些“治療”都是假的,例如藥丸只不過是沒有活性藥物成分的糖丸,卻產生了從18%~80%不等的有效率。美國身心醫學專家莉莎·瑞金博士指出,安慰劑效應 不僅僅是“心理作用”,實際上你的身體的確發生了變化:血壓下降了,支氣管擴張了,消化道潰瘍愈合了,皮膚上的疣子消失了,甚至連禿頂的人都有頭發長出來 了。
安慰劑效應是信念或者心理暗示對生理的影響,可以治愈你也可以傷害你,其不良反應又被稱為“反安慰劑效應”。在雙盲臨床試驗中,有 20%以上的人吃了沒有療效的糖丸之后也發生嘔吐、感冒,說感到疲勞、耳鳴、味覺異常、肌肉無力、記憶錯亂……糖丸是不至于產生這些反應的,只能用“反安 慰劑效應”來解釋。這些反應往往是在患者被告誡可能會有哪些不良反應后自發出現的。例如,醫生說吃了這個藥片可能會惡心,患者很可能會感到惡心,醫生說可 能會頭痛,患者就很可能會頭痛。有的人以為自己接受的是“化療”,其實只不過是生理鹽水輸液,他們就出現了嘔吐,甚至開始掉頭發!
在一 個實驗中,34名大學生被告知有一股電流穿過了他們的頭部,盡管那是子虛烏有的,但2/3以上的學生感到頭痛。類似的還有人們對手機電磁輻射的恐慌,這類 非電離輻射對人體的危害性微乎其微,但接受了輻射的人可出現心率和血壓的波動,無法用輻射劑量解釋,似乎是恐慌誘發的心理作用。
在另一個實驗中,科學家讓哮喘患者吸入霧化的鹽水,說是會引起過敏的“刺激性化學噴霧劑”,結果近一半的患者出現呼吸困難,有的人還出現了典型的哮喘發作?茖W家隨即又用同樣的霧化鹽水給患者吸,說是治療哮喘的“支氣管擴張劑”,他們竟然立刻恢復了正常。
日本科學家讓57名曾經對漆樹過敏的男生用布遮住雙眼,然后用漆樹葉掃過他們的一條手臂,說那是栗樹葉;又用栗樹葉掃他們的另一條手臂,說那是漆樹葉。 幾分鐘后,很多人的手臂發生了過敏反應:發紅、瘙癢、長疙瘩,然而過敏的手臂僅接觸了不致敏的栗樹葉,而接觸了致敏的漆樹葉的手臂反而沒事。
患者的恐慌可以被他們接觸到的一切東西觸發,包括藥丸的顏色、醫生的制服以及他們所說的話、病房的樣式等等。有時,辦公室中出現的一股氣味令個別人感到不適,很怕那是“有毒氣體”,這種恐慌情緒可感染整個辦公室的人,令大家都感到不適,發生“群體性歇斯底里”。
醫生的“降頭”:心情能左右身體免疫功能
被“下降頭”的人如果知道自己受到了詛咒,并且對自己命運深信不疑,就真的有可能被嚇死。這些事情如果能排除下毒暗殺等因素,就可以用“反安慰劑效應”解釋。瑞金稱,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原始部落和迷信的民間,也可以發生在現代化的醫院中。
如果醫生說你罹患了“不治之癥”,5年生存率僅為5%,你只剩下幾年或者幾個月的陽壽,這位醫生就相當于對你下了“降頭”詛咒。醫生不是故意要害你,只是不知道這樣說的后果很嚴重,認為你有權知道真相,讓你不再心存幻想,必要時還可以安排好生前身后事。但是,他們的話令你在意識與無意識的層面都認為自己 這次是好不了了,這種消極的信念變成了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如果你相信你好不了,那么你就好不了。
醫學文獻中不乏這樣的例子:如果患者被誤診,被醫生錯誤地告知“只能再活幾個月”,果然在幾個月內死去,而尸檢結果顯示這種過早的死亡無法用誤診的疾病來解釋。有人調查了準備接受手術的患 者,一些人認為自己“死定了”,另一些人只是對死亡過分擔心,結果手術后前者幾乎都死了。在著名的弗明漢心臟病研究中,一些自以為容易得心臟病的女性比不相信自己會得心臟病的女性死亡率高4倍——她們的飲食、血壓、膽固醇、家族遺傳史等心臟病危險因素基本相當,只不過是前者相信了某種信念。
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心理科首席專家郭沈昌教授稱,醫生懷疑患者得了絕癥時說話要非常小心,一般只跟家屬溝通,否則可加速患者的死亡——他們容易 出現焦慮和抑郁,會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精神緊張可通過人體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網絡令免疫力下降,使內環境更有利于疾病的發展,例如容易感冒,癌細胞 也容易生長。長期睡不著覺還可加重糖尿病和高血壓。
“降頭”案例:絕癥男5年后準時應驗
一天,醫生史蒂夫被查出雙肺長了惡性腫瘤,被告知只有5年生命。肺癌恰恰是史蒂夫干了一輩子的專業,因此他深知自己的病意味著什么,從此總是惦記著自己 還剩下多少日子。在5年之后的同一天,史蒂夫到夏威夷的茂伊島潛水,被人發現躺在岸邊不省人事。由于大腦缺氧時間超過了4分鐘,他接受了心肺復蘇搶救后仍 昏迷不醒。家屬最終決定放棄對他的治療與生命支持,讓其魂歸天國。
“降頭”破咒:不要相信自己的病是“絕癥”
如果醫生對你下了“降頭”,你該怎么辦?
以癌癥為例,郭沈昌建議患者聽了不要害怕,要知道癌癥是一種慢性病,還有好轉的希望,配合家庭、社會、單位的支持可化“反安慰劑效應”為正面的安慰劑效 應,增強機體的免疫狀態。陷入抑郁、焦慮的患者可接受藥物治療以及心理輔導。他說:“每個人的性格、人生觀不同,知道病情后的反應會很不一樣,其中自我調 整很重要。”
瑞金查閱了醫學文獻中的3500多個病例之后,不再相信有“絕癥”這回事,建議罹患“慢性”、“治不好”或者“終末期”疾病的人們清除頭腦中的一切消極信念,以免它們破壞身體的自愈潛能。